4ae4e5fbbacf80ffb68867c704a7733.png

7月13日下午,古运河碧波之上,2025运河讲堂第二期“沿着运河读扬州”文化探访活动温情启航。50组亲子家庭搭乘游船,在运河专家与非遗技艺的引领下,在水波荡漾间共同探寻大运河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密码,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。

本次活动由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、扬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主办,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协办。游船从便益门码头出发,溯流至高旻寺,邀请到两位深耕运河文化研究的专家,扬州市文联原主席、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主任、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姜师立,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带队,沿途开讲“移动课堂”。

亲子共游运河,解码千年文脉

2014年,大运河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。江苏是大运河河道最长、流经城市最多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,作为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之一,扬州始终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。以“活态传承”为核心,将运河文化融入城市肌理。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,本次活动正是扬州创新传播运河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,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感受“运河原点”的深厚底蕴。

当游船经过大王庙时,专家细致讲解了这座被誉为 “运河原点地标” 的建筑历史,讲述了古代运河漕运与扬州商业崛起的密切关联,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到大王庙作为运河文化精神象征的独特意义;行至古运河中段,沿岸的古桥、古街、古民居次第映入眼帘,专家结合实景解读了运河如何塑造扬州 “水城共生” 的城市格局,以及盐商文化、漕运故事背后的时代印记,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叙事,让千年运河的 “文化密码” 变得可感可触。

知识诗词齐飞,亲子热情高涨

除了深度讲解,活动中的互动环节更是点燃了亲子家庭的参与热情。“运河文化知识问答” 环节,专家抛出 “扬州古运河最早开凿于哪个朝代”“大运河扬州段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点” 等问题,孩子们踊跃举手抢答,家长们也不时加入讨论,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运河历史的认知;“运河诗词飞花令”环节则掀起了活动的小高潮,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” “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” 等经典诗句在船舱中此起彼伏,家长与孩子默契配合,从诗词中感受运河与扬州的诗意联结,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活力。

木偶戏演故事,巧手拼装传薪火

返程途中,船舱变身为 “非遗小课堂”。扬州木偶戏非遗传承人带来了精彩的木偶表演,灵活的木偶在艺人手中演绎出运河边的民间故事,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;随后的 “手工制作商船” 环节,亲子家庭共同动手,在老师的指导下拼装商船模型,从船身结构到帆桨设计,每一个细节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古代运河船舶的智慧,家长们则在陪伴中重温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。

活动结束时,不少家长表示,这样的文化探访活动让孩子在 “游中学、学中乐”,不仅近距离接触了运河历史,更在亲子互动中增进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。带队专家也强调,扬州是个好地方,依水而建、缘水而兴、因水而美。扬州之所以能够牵头大运河申遗,是因为扬州城与运河是同生共长的关系,运河兴则扬州兴。大运河是扬州的 “母亲河”,其承载的不仅是航运记忆,更是城市的文化基因。通过亲子共游的形式,让文化传承从 “知识传递” 变为 “体验浸润”,正是本次活动的核心意义。

活动主办方相关人士表示,本次活动以“小切口”展现“大文化”,通过专家解读、亲子共学、非遗体验等形式,让运河文化可感可触。未来,扬州将持续推出系列探访活动,推动大运河文化在保护中传承、在创新中发展,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。

(徐晟供稿)

版权所有 2019 扬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
备案号:苏ICP备10001215号 公安备案号:32100302010140